简介
《悉达多》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,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。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,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。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答摩宣讲教义,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珈玛拉,并成为一名富商。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,却让他对自己厌倦、鄙弃到极点。在与珈玛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,他抛弃了自己所有世俗的一切,来到那河边,想结束自己的生命。在那最绝望的一刹那,他突然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……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,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,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,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。
有感
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小说,它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、自我与他者、人性与超越等重要问题。小说的主人公悉达多在寻求内心的真理和自我认知的过程中,经历了各种经历和冒险,并最终发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。
整体上,我的感悟有两部分:一方面,主人翁悉达多对找寻阿特曼、自我及终极意义等人生哲学思考的执着精神。在出世、入世反复折磨中淬炼自己的身心,在每一次折磨中希望可以离真理更近一步,最终在坚韧不拔的执着中体验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,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。
另一方面,悉达多最终体悟到的真理:“爱,我觉得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。能够爱这个世界,不蔑视这个世界,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,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,来观察世界,观察我和万物。”我理解他表达的意思是一种博爱精神,对自己、他人及世间万物抱有一种博爱、欣赏和敬畏态度。这种大爱最终超越了痛苦和苦难、执着和贪欲,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。
事实上,每个有独立思考的人,都可能会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。由于每个人的经历、生活环境不同,会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和兴趣爱好,因此对人生意义的解读也会因人而异。基于不同的人生意义我们会去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路径和目标,并愿意为此努力奋斗,这也是人生多样性的所在。
摘录
我对自己一无所知,对悉达多始终极为陌生,很不了解,究其原因只有一个,唯一一个:我惧怕自己,逃避自己!我寻求阿特曼,我寻求婆罗门,我情愿分割和剥离自我,以便在不为人所知的内心深处找到一切皮壳的内核,也就是找到阿特曼,找到生活,找到神性,找到终极意义。谁知这样一来,我却自我迷失了。
现在我不愿再让悉达多逃离我!不愿再用阿特曼和尘世的苦难,作为我思考和生活的出发点。我不愿再杀戮和肢解自己,以便在残骸后面发现一个秘密。我不想再学《耶柔吠陀》,不想再学《阿闼婆吠陀》,不想再当苦行僧,也不想再信奉什么教义。我要学习我自己,当自己的学生,我要了解我自己,了解悉达多的秘密。
意义和本质并不在事物背后的什么地方,而就在事物内部,在万事万物内部。
现在他只是悉达多,只是一个觉醒者,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是。他深深吸了一口气,在一瞬间感到浑身发冷,脊背寒栗。没有谁像他这么孤独。没有一个贵族不属于贵族的圈子,没有一个工匠不与工匠为伍,可以在同类那儿找到依靠,可以分享他们的生活,说他们的语言。没有一个婆罗门不被视为婆罗门,和婆罗门在一起生活;没有一个苦行僧不以沙门阶层为归属,即使是森林中与世隔绝的隐士,也并非孤零零的一个人,也为自己的归属感所环绕,也属于一个阶层,这便是他的精神家园。果文达当了僧人,上千的僧人都是他的弟兄,都穿与他同样的衣服,都信奉与他同样的信仰,都讲与他同样的语言。可他悉达多呢,何处是他的归属?他将分享谁的生活?他将说谁的语言呢?
爱情可以乞求,可以购买,可以当礼物收受,可以在街上捡到,却不可能靠抢夺获得!
每个人都索取,每个人都付出,这就是生活。
他对珈玛拉说:“你像我一样,跟大多数人不同。你是珈玛拉,你就是你;在你内心有一种宁静,有一个避难所,你随时都可以躲进去,获得回家的感觉,我也可以这样。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可以这样,但大家也有可能这样。”
对他来说,迦马斯瓦弥之流的人的整个世界只不过是一场游戏,一场供人观赏的舞蹈,一场喜剧。只有珈玛拉他真心喜欢,只有她为他所珍惜—但她现在还这样吗?他还需要她,或者她还需要他吗?他们不也是在玩一场没完没了的游戏吗?为这个活着可有必要?不,没有必要!这游戏叫轮回,是一种儿童玩的游戏,也许挺好玩,一遍,两遍,十遍—可是能无休无止地玩下去吗?
我的生活确实奇怪,他想,走过了许多奇怪的弯路。少年时,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。青年时,我只知道苦行、思考和潜修,只知道寻找梵天,崇拜阿特曼的永恒精神。年纪轻轻,我追随赎罪的沙门,生活在森林里,忍受酷暑与严寒,学习忍饥挨饿,学习麻痹自己的身体。随后,那位佛陀的教诲又令我豁然开朗,我感到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已融会贯通于我心中,犹如我自身的血液循环在躯体里。可是后来,我又不得不离开佛陀以及他伟大的智慧。我走了,去向珈玛拉学习情爱之娱,向迦马斯瓦弥学习做买卖,聚敛钱财,挥霍钱财,娇惯自己的肠胃,纵容自己的感官。我就这样混了好多年,丧失了精神,荒废了思考,忘掉了统一性。可不像慢慢绕了几个大弯子吗,我从男子汉又变回了小男孩儿,从思想者又变回了凡夫俗子?也许这条路曾经挺美好,我胸中的鸟儿并未死去。可这又是怎样一条路哇!我经历了那么多愚蠢,那么多罪恶,那么多错误,那么多恶心、失望和痛苦,只是为了重新成为一个孩子,为了能重新开始。然而这显然是正确的,我的心对此表示赞成,我的眼睛为此欢笑。我不得不经历绝望,不得不沉沦到动了所有念头中最最愚蠢的念头,也就是想要自杀,以便能得到宽恕,能再听到“唵”,能重新好好睡觉,好好醒来。为了找回我心中的阿特曼,我不得不成为一个傻子。为了能重新生活,我不得不犯下罪孽。我的路还会把我引向何处哟?这条路愚蠢痴傻,弯来绕去,也许是一直在兜圈子呗。随它爱怎么着怎么着,我愿意顺着它走下去。
现在他待人接物跟以前不同了,不再那么精明,不再那么自负,而是热情了一些,好奇了一些,更关心人了一些。如今他摆渡普通旅客,也就是那些孩子般的俗人,商贩啊,士兵啊,妇女啊,不再像以前那样觉得他们陌生了:现在他理解他们,理解并分享他们那并非由思想和认识主导的生活,而是仅仅由本能和欲望主导的生活,觉得自己已跟他们成了一样的人。虽然他的人生已接近圆满,身上还带着最近的伤口,但他却似乎觉得这些俗人都是他的兄弟,他们的虚荣、贪婪和可笑对他已经失去可笑之处,并且已经变得可以理解,变得甚至可爱可敬了。一个母亲对自己孩子盲目的爱,一个自负的父亲对自己独生子愚蠢而盲目的自豪,一个爱慕虚荣的年轻女子对珠宝首饰、对男人赞赏的目光盲目而疯狂的追求,所有这些欲望,所有这些幼稚表现,所有这些简单、愚蠢但又极为强烈、极为活跃和极为顽固的欲望与贪求,现在悉达多已不再觉得幼稚愚昧了;他看出人们就为这些活着,就为这些忙碌终日,四处奔波,相互攻击,彼此争斗,有吃不完的苦、受不尽的罪、没完没了的烦恼;可他却因此爱他们,在他们的每一种激情和每一种行动中,他都看到了生活,看到了那种生气勃勃的、坚不可摧的精神,看到了梵天。在盲目的忠诚、盲目的刚强和盲目的坚忍方面,这些人可爱又可敬。他们无所欠缺,学者和思想家完全不比他们高明,只是除了一件小事,一件唯一的区区小事,就是意识,就是对一切生活的统一性的清醒认识。悉达多有时甚至怀疑,对这认识、这想法是否能评价这么高,它是否说不定也是思索者的一种幼稚表现,也是思考的俗人的幼稚表现呢。总之,在其他所有方面,凡夫俗子都与智者贤人不相上下,常常甚至还远远胜过他们,正像在顽强而坚定地完成必须完成的行动方面,动物有时还会显得胜过了人类一样。
很容易眼睛只盯住他所寻找的事物,结果就什么也找不到,什么也不能吸收,因为他总是想着要找的东西,因为他有一个目标,便受到这个目标的约束。探索意味着有一个目标,发现却意味着目光自由,胸怀坦然,没有目标。可敬的人呀,也许你事实上是个探索者,因为你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,可是却看不见某些眼前的事物。
知识可以传达,智慧却不能。人可以发现智慧,可以体验智慧,可以享有智慧,可以凭智慧创造奇迹,却不能讲述和传授智慧。
爱,果文达,我觉得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。看透这个世界,解释它,蔑视它,这可能是思想家的事。可我所关心的,只是能够爱这个世界,不蔑视这个世界,不憎恨世界和我自己,能够怀着喜爱和欣赏以及敬畏之心,来观察世界,观察我和万物。